把至关国运的首都城市建在海拔米的高原上,还是在整体呈斜坡面的河谷中,奇葩地形从一开始就导致居民生活十分困难,不仅出现高反的频率很高,工作、购物、休闲也十分不便,甚至出门买菜都得坐缆车,否则就得在多米海拔爬上爬下。因此,生活在这里的百万居民恨不得“拿规划师祭天”。
年,西班牙殖民者抵达南美大陆寻找传说中的印加帝国,但直到13年后,他们才发现美洲印第安人居然躲在安第斯山脉附近的一个河谷中。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当即决定,在河谷中新建一座城市,把周边印第安人全部赶入其内方便管理,任命胡安·古铁雷斯为第一任“印加总督”,负责规划新城建设。
于是,这条河谷有了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西语名称:和平之城。而胡安也因此成为本地居民口中要拿来“祭天”的城建规划师。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30平方公里面积和区区两万人口的“和平之城”,逐渐扩张至平方公里和百万人口规模。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慢?因为在此期间还有过至少5次大规模动乱,年土著印第安人发起整整6个月的抵抗,年又将整座城市围堵长达两个月。
当然,最终还是被武器更先进的西班牙军队成功压制,土著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每次都一样:无数青壮年一夜之间就莫名失踪了,从此音信全无。
转折点出现在年,抗争将近三百年的土著印第安人终于迎来第一次胜利,随后将“和平之城”以土著语命名为拉巴斯(实际也是和平城的意思),以行政首都的地位与法定首都苏克雷平起平坐。
然而,在独立后的百余年里,这座城市依旧与和平无关,以平均一年两次内战、14个月一任总统的频率总共更换了70任。长期动荡不安使得这座城市停滞发展如同百年前,不仅常年拥堵,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也没有太大改变,城市面貌与首都地位很不匹配。
虽说破旧,但拉巴斯却是一座贴满鲜明标签的城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贫富分区:有钱人住在拉巴斯市中心的别墅洋房里,中产阶级住市中心边缘(类似二环)的高层住宅楼,而低收入居民只能住在丘陵上的砖房中,或海拔更低的卫星城内。
久而久之,拉巴斯就变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所有商场、酒店等高端场所都集中在中部;机场定址在海拔更低的平原上,使得下拉巴斯逐渐成为轻工业经济圈,倒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定居。
唯独上拉巴斯依旧是贫民窟般的存在,没有公路也没有永久性基础设施,居民们只能依靠层层“接力式”布设电网,淡水则来自安第斯山脉融雪,目前仅勉强维持生活所需。
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很难想象,上巴拉斯居民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城市里生活,工作购物和休闲会是什么样的感受。简单而言:上下班和买菜都得坐缆车。
年,拉巴斯启动名为“我的缆车”的城市空中交通系统,共设置13条空中缆车线路,4条连接中上城区,4条连接中下城区,另有4条横贯中上城区的南北两面。最后一条从机场出发直抵上拉巴斯,是全球海拔提升幅度最大的缆车线(米),在承载近千个吊舱的前提下,可于16分钟内走完3个站点,全长4.3公里。
拉巴斯的个性标签还有很多,高反应该是每个游客必经的体验。
临行前我的巴拉斯向导一直提醒我多穿衣服(高原昼夜温差很大),却忘了提醒我服用抗高反药物。直到即将降落机场的广播响起时我才意识到,这座城市有着全球最高海拔首都的称号。空姐拿着药片挨个询问要不要,明眼人能看出药片上的符号代表维生素,并没有扛高反作用,但空姐们仍然希望以此暗示能让乘客获得心理安慰,从而降低高反的不良反应。
事实证明,空姐的暗示对我没用,下飞机不久我就出现后脑胀痛等高反症状,向导看到我有些脸色苍白,从蓝色袋子里掏出一把叶子让我用力嚼。实在想不到的是,这略显干枯的绿叶入口却苦涩至极,向导悠悠地说:“要想缓解高反,你最好继续嚼下去,直到没有苦味再吐”。
这就是传说中的古柯叶,一种能提炼出特殊植物碱、让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兴奋感的致瘾植物。
在此后的行程里,拉巴斯人用实际行动向我证明,这个古老的印第安民族早在年前就已经与古柯叶结下不解之缘,从古代仪式用品到现代交际中替代烟酒,从药用到家家户户必备的食材。在拉巴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向游客兜售古柯叶的拉巴斯原住民,每一家餐厅都有跟古柯叶有关的菜肴,煎炒油炸甚至打成泥都不在话下。
在所有南美国家中,拉巴斯是第一个宣布禁酒的城市(年),90年代后逐步解禁,但仍然保留部分禁令,其中就有“晚上8点至第二天早上5点禁止卖酒”和“公共场合禁酒”的条例。所以,拉巴斯人很少喝酒,就算喝酒也不会在公众场合,买了酒回家喝。
对于游客而言,我强烈建议别在拉巴斯饮酒,因为高反。
与重庆相比,拉巴斯的山城地貌缺少了起伏层叠的变化,却也比重庆多了几分视觉上的冲击,远观拉巴斯犹如一个巨大的U型字母,虽说市中心以外都是棚屋砖房,但远远望去仍然不失震撼。
那么,拉巴斯该怎么游玩呢?在向导的建议下,我暂缓了行程,留在城里休息直到高反消失。别太盲目相信自己的身体,越经常运动的人越容易出现高反。
在此之前我要先去找一个人,一个很特殊也很有名气的流浪汉:疯狂的戴夫。没错,就是《植物大战僵尸》中为玩家提供物品的探索者兼商人,只不过这个名字是他自己起的。
疯狂戴夫实际是美国人,年轻时受人蛊惑来到玻利维亚参与走私,结果被关在拉巴斯圣佩德罗监狱十一年。释放后他没有回国,选择留在拉巴斯为游客讲解圣佩德罗监狱,以及里面所遭遇的怪诞经历,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4点,他会准时出现在圣佩德罗广场上。
很多游客说起玻利维亚就会想到乌尤尼盐沼,但真正去过的游客却不多,因为路途太远交通不便,除此之外就是这座鼎鼎大名的圣佩德罗监狱。有传言狱警只负责警戒外围防止脱逃,内部由犯人投票选举“长官”自行管理,就跟“小镇”一样,里面有各种小作坊、餐厅、教堂、幼儿园、诊所、邮局,全部是犯人开的,也都是犯人在打理。
幼儿园是圣佩德罗监狱的一大特色,按照拉巴斯法律(非玻利维亚),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犯人都有与家人团聚的权利,所以,只要犯人妻子提出申请基本都会被满足,带着孩子直接住到监狱里。
监狱原本仅规划名囚犯,但如今却有超过2人被关在里面(还有多个囚犯家属),绝大部分都是玻利维亚本国人。孩子多了就有幼儿园,囚室不够用就以竞拍来决定床位归属,没钱住楼道打地铺,有钱住“套房”也可以。
“疯狂戴夫”几年前就爆料过,监狱里有一个报刊亭、两家小卖店、三家餐馆,还有两个手工艺品小作坊,犯人可以申请在这些地方工作,日薪基本在5-10诺(玻利维亚货币,与人民币汇率接近1-1)。里面有公用电话,但每个囚室都有至少一部手机,只要给足小费,就算外卖都能送进来。更离奇的是,犯人们还能买到96度的纯酒精,送到监狱里调成酒出售给有钱人。
年后允许游客在导游陪同下进入监狱部分区域参观,但没过多久就有犯人企图假冒游客越狱,就这么断断续续的开放关闭、再开放再关闭,很不幸,我到拉巴斯的时候监狱关闭了。原本通过向导联系上的一个中国厨师,最后也没能见上,只是通过向导拿到了他的照片,据说他在里面过的很不错,是唯一一个“金牌厨师”。
除了特色监狱,拉巴斯还有一座全球仅有的“女巫市场”。本地人管市场里的商品叫“艾马拉”,也就是古代印加人祈祷仪式的用品,虽说印加文化大部分都已失传,但艾马拉却被口口相传至今。
印加人的艾马拉令人倍感匪夷所思,以特殊工艺制成类似标本的蟾蜍、蛇、猪和羊驼干尸,还有一些印加古文字的石雕木刻。用途十分广泛,如新房开建要在地基下埋羊驼干尸,新坟开挖要埋蟾蜍等等。再加上售卖这些商品的女性都穿着极具特色的印加服饰,因而被取名“女巫市场”。
与“女巫市场”比起来,我更喜欢参观印加特色更浓郁的拉巴斯公墓,当地人称其为“公主墓”,据说第一个葬在这里的就是印加公主。在印加习俗中,人死后要先入土十年,十年后将骨骸取出火化成灰,装入土罐再集中摆放于公墓内。
拉巴斯向导苦笑着告诉我,他的祖先全部葬在这里,现在能找到的还有6代32人,差不多每个月都要来祭拜两次(安葬日为印加祭拜日),目前已知最多的一个拉巴斯人在公墓内有14代90多个祖先,每周都得来公墓。
和大部分自由行游客一样,第二天到处闲逛的我也迷路了,难怪拉巴斯被冠以“高原迷宫”的绰号,大部分主干道都无法通车,上拉巴斯只有南北两条设置隔离带的四米宽道路可以通车。误入小巷的游客确实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小巷没有路牌,民居墙壁上写的都是克丘亚语(印第安语言之一),大部分是民宿餐厅的招牌。
联系向导后他给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一直往下走,走到通车的道路上就知道具体位置了。
拉巴斯还有一条街也很值得一去,在印加习俗中,艾马拉同时也有露天集会的意思,方圆百里的农户商人会在每周四和每周末涌入拉巴斯中下城,支起帐篷摆摊售卖各种商品,从中城区的埃尔奥托街一直蔓延到下城区,据说长达十公里。
这个艾马拉市场曾经以全球最大露天集市的名义提报给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因为拉巴斯没有系统规划,也没有任何管理、消防等投入,最后落选了。有购物需求的游客可别错过艾马拉市场,从服饰、小吃、工具、艺术品、皮具、绿植,到电器、图书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招工、征婚等等区域。
买完东西可以就近乘坐红色缆车返回,有必要提醒的是,拉巴斯缆车是有限制行李重量的,正常情况下,20公斤以内、不超过1米直径的物品可以畅通无阻。
如果有时间的话,不妨体验一下拉巴斯最早的一趟红色缆车(早上5.25分),最好是雨后,缆车在浓雾中穿梭犹如仙境,脚下却是人间烟火了了。(拉巴斯周边行程很快出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keleia.com/skldl/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