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
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问世。年出版《百年孤独》。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内容介绍
主人公上校是一位参加过国家战争的退伍老兵。他生活在一个送葬队伍都需要避过警察局的不如意的时代,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上校和妻子年复一年地等待着了无音讯的退伍金。煎熬漫长的岁月夺去了很多事物,健康、青春、生活的资本。甚至上校的儿子,都在一场斗鸡中死于乱枪。
这样无望的等待持续了五十六年。故事聚焦在最近的两个月,上校的生活似乎真的走向了尽头,陷入了难以为继的真正困境中。
虽然他依然在星期五例行在医生的诊所门口等待汽船,等待邮局局长否认有其信件的神色。例行挣扎着照顾儿子留下的公鸡。每每都将报纸从第一版翻到最后一版。照常接收秘密传单。按照过往的习惯做一个认真、善良、正派、乐观的人。
可是他病了,发烧、癔症、肠胃不适,甚至妻子的哮喘病情也加重了。无法医治,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食物,以至于妻子煮石头汤来掩盖困境。在这病痛的晚年,无用的等待不能给一潭死水带来起色。他们只有卖不出去的钟和装饰画,敷衍的律师、冷酷的邻里。还有一只买卖不成,最后被小伙子们夺去,分文未得的鸡。
当一切谋生活的手段失败,痛苦中,妻子绝望地问上校:“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吃屎。’”
故事便在一片荒诞中戛然而止了。
精彩节选上校一副自信而又充满天真期待的神态,坐在陶炉跟前等待咖啡开锅,他觉得肚子里好像长出了许多有毒的蘑菇和百合。已是十月。他已经度过了太多这样的清晨,可对他来说,这天的清晨还是一样难挨。
“我没发烧,”他坚持说,又恢复了常态,“而且,要是哪天我觉得自己不行了,我可不会让自己落到任何人手里。我会自己滚到垃圾箱里去。”
“没有上校的信吗?”上校心惊胆战。局长把邮袋往肩头一搭,走下人行道,头也不回地答道:“没人写信给上校。”
“可在这件事上一点儿力量也没有,”上校说,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孤立无援,“我的老战友们都在等待信件的过程中死去了。”律师无动于衷。
“等雨停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真心实意地相信这一点,确信自己能活到来信的那一天。
“我正打算把这把老骨头卖了呢!”上校说,“有家黑管厂已经向我订好货了。”
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吃屎。”
忽然,吹奏曼波舞曲的号声停了下来,赌钱的人都举着双手散开了。上校听见身后响起了步枪上膛时那种节奏清晰、令人胆寒的短促声音。他想起兜里装着那份传单,明白自己已经不幸地陷入了警察的搜索圈。他没有举起手便转过身来,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他如此近距离,几乎是面对面地看见了杀害他儿子的凶手。他个头矮小,皮肤黝黑,有点像印第安人,一脸的孩子气。他就站在上校对面,枪口直指着上校的肚子。上校咬紧牙关,用手指轻轻拨开了枪筒。“借光。”他说。他直视着那双猫头鹰似的小而圆的眼睛。霎时间,他觉得自己仿佛正被这双眼睛吞噬,嚼碎,消化,然后又立即被排泄了出来。“您请便,上校。”
评价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写了九遍,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加西亚·马尔克斯)
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举世公认的中篇巨作,其饱满的张力、谨慎的节奏和杰出的结局几近完美。(杰拉德·马丁)
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从上校这个人物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只截取了他晚年两个多月的一段经历,从刻画人物形象着手,构思情节,设计画面。在这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作者展示在读者面前的,也只是日常生活的普通画面。可是这些画面却道出了生活的真谛。普通的画面,反映了严肃的主题。(李修民)
结语《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篇幅短小,甚至也没有较大的起伏。这本书里更多的,贯穿到底的是一道横亘五十六年的波折。马尔克斯仿佛只是轻轻拉起幕布,用细小的手电光束扫了一下舞台上每个人物的灰尘。我们能看到人物的形状,他们所处的轨迹,又更容易忽视这些聚焦变动的光束下巨大的阴影。墙壁上的黑色影块,才是广阔的真实,时代中政治中痛苦生活的真实。我们看这个故事,仿佛是在看一部白描纪录片。准确明快,突出上校艰难的处境。日常生活的普通画面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反映了严肃的主题。
故事含蓄克制又真诚地叙述苦难,叙述悲剧。挥之不去的艰涩浮动着,当我们不经意翻至结尾,在那样一个荒诞的现实时刻,上校完成了某种仪式。“以往全部的痛苦已成为上校感受范围之外的另一世界。上校完成了他艰难的灵魂之旅。上校达成了这样的理念:要解脱于苦海,就不是无济于事地挣扎着解除加诸自己的一重重的,实际的痛苦,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制造出一切纷争和苦难的生命意志,这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的救赎。使得他可以超脱,对他而言,痛苦就是解脱于痛苦的途径。小说到了这里,上校的灵魂变得丰满而有生气,不再是徒有痛苦的容器”。毫无生路,又期待着摆脱命运,刻画了一个人、整个民族的悲剧性。
越细小越简单的,也许越需要深度的回味挖掘。《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正是这样值得平铺开来鉴赏的作品。
来源: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新媒体中心
编辑:练婧雯
审核:陈晓宇庄宇航李梦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