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苏克雷  > 苏克雷经济 > 正文 > 正文

交通先行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交通运输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9 12:51:17
北京看皮肤病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条件。

一高等级公路建设

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京新高速临(河)白(疙瘩)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公路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根据国家总体路网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的需要,对全区公路按行政级别、技术等级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调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公路路网规划》。同时动员一切力量,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全面开展公路建设。截至年底,我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9.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公里,12个盟市、60个旗县(市、区)通高速。由14条出区高速和16条出区一级公路组成的30条出区通道公路全部建成,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等主要口岸都实现了一级公路连通,形成了“南联北开、承东启西”的开放格局和“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通行目标。

“八五”期间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在公路建设上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指导思想,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强化质量意识,公路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自治区研究决定投资建设呼和浩特至包头高速公路(一幅),标志我区拉开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

“九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正式进入高速时代。年7月8日,呼和浩特至包头高速公路(一幅)通车试运行典礼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一间房互通举行,第一条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区公路进入高速时代。我区结合全国国道主干线规划,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路发展总体规划——到年建成“三横九纵十二出口”公路网布局。在此期间,共有3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齐头并进,高速公路建设正当时。其中,G65包茂高速公路包头至东胜段、呼和浩特至包头(另一幅)分别于、年建成通车,两条高速的顺利实施,为加快推进“呼包鄂”金三角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G6京藏高速公路集宁至呼和浩特段作为我区第一条通往首都的高速公路,被草原儿女称为区门第一路,于建成通车,彻底疏解了国道通行压力,也再一次拉近了草原儿女与首都的距离。

“十五”期间高速度、高标准发展。“十五”期间,我区公路建设着重解决一个“通”字。在实施“三横九纵十二出口”公路主骨架布局规划的同时,积极打通与周边地区的出口通道,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以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公路工程质量为目标,全区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全区十二个盟市政府所在地基本实现以高速、一级公路连通,通往北京、西安、银川、沈阳、承德等大中城市的重要出口公路以高速、一级公路打通。在此期间,全区10条高速公路齐通,通车里程达公里,一级公路达公路,二级以上公路达公里,是“九五”末的2.7倍,公路密度由“九五”末的5.69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6.68公里/百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乘势而上、再铸辉煌。G6京藏高速公路、G12珲乌高速公路、G65包茂高速公路内蒙古境内段落全部建成通车。一个以高速和一级公路为骨架、农村牧区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格局初步形成,盟市行署政府所在地与周边省区大城市正在以高速、一级公路连通,旗县政府所在地基本以高等级公路连通。五年全区高速公路由公里发展到公里,一级公路由公里发展到公里,高等级公路由1.15万公里发展到1.8万公里。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十一五”期间,“绿色公路”理念首次融入我区公路建设,以G10绥满高速公路内蒙古段、G锡张高速公路内蒙古段为试点,积极打造全区最美高速公路,最大程度的把高速公路与周边环境、景观融为一体,打造旅游、环保、生态等结合的多功能高速公路,做到了经济、社会、生态多赢。

“十二五”期间拓出口通道、扩高速网络。我区以“”高速公路网规划为依据,以“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为导向,把建设高速公路出区通道作为重点,交通运输发展又迈上了新台阶。截至年底,我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5万公里,较“十一五”末新增1.7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先后建成30条出区通道。在此期间,全区共有12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高速新增里程公里,总计公里。其中G7京新高速韩家营至呼和浩特段公路是自治区目前唯一一条新建重载6车道高速公路,于年交工通车,是继G6京藏高速后又一条我区进京通道。它的建设,有效缓解了G6京藏高速内蒙古境内的交通拥堵,进一步完善了自治区公路布局,提高了公路供给能力,加强了“呼包鄂”经济圈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往来,促进了自治区资源开发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区建成了第一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即G6京藏高速呼和浩特至包头段改扩建工程,该工程路线全长.1公里,是首都北京通往西北的公路主动脉。呼包高速连接首府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大中心城市,是自治区最主要的经济干线,也是准格尔、东胜、包头、呼市等地区的煤炭、石油、稀土等矿产资源外运的主要通道。呼包高速4车道改8车道,改善了国高网的快速通行能力,缓解了交通压力,对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的资源转换、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杯”工程质量奖、优质样板工程及公路建设行业优秀工程奖。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以新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我区计划新增高速公路公里,高速通车里程突破公里大关,原国家高速公路网全部建成,到年,自治区内通外畅、便捷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其中年全区公路建设完成投资创历史新高,完成亿元,是年完成投资亿元的1.64倍,为自治区经济稳增长、扩内需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年底,全区12个盟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与周边省区中心城市相连通。自治区东西部通道全部按照高速或一级标准建成。自治区与邻省市区大城市高速公路出口共建设14个,里程公里,涉及全区12个盟市所在地,连通了北京、天津等8个邻省市区的大城市。在14个出区高速公路通道基础上,又建设了16个出区一级公路通道,总里程公里,对接了东北三省及河北、陕西、宁夏等六个邻省区及俄蒙邻国。其中G7京新高速公路临河至白疙段瘩公里于年提前半年建成通车,京新高速是亚洲投资最大的单体公路建设项目、“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也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全线穿越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巴丹吉林沙漠,多次经过无人区,施工环境异常恶劣,是继青藏铁路后又一具有典型艰苦地域特点的代表性工程,是中国公路人建设的骄傲。下一步,我区将持续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大力提升国省干线公路道路服务水平,实现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正线全部建成通车,盟市所在地与首府、自治区与周边省区大城市全部以高速公路连通,旗县市区全部通一级公路。

二农村公路建设

赤峰农村公路

我区是传统的牧业聚居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粮产区,发展农村牧区公路是推动农村牧区文明演变、加快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

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从投工投劳、以工代赈开始逐步起步。受地域面积大、基础底子薄、经济条件差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投入很少,主要以群众大会战的形式进行建设,到年,共完成投资2亿多元,建成县乡公路2.3万多公里,多为土路或砂石路,缺桥少涵,晴通雨阻。

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的加速发展,我区农村牧区公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广大农村牧区从无路可走、有路难走,逐步发展到通达通畅。截至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5.9万公里,其中县道3.9万公里、乡道4万公里、村道8.1万公里。乡镇通达率、通畅率达%,建制村通达率达%,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一个以县道为骨架、以乡道为连接、以村道为脉络的纵横交织、遍及乡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不仅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九五”期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交通实施“两个转变”政策,依靠群众投工投劳、以工代赈,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九五”期间完成投资43亿多元,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3万多公里。并创造性地实施了“草原定线路”、“3.5米小油路”等符合我区区情的实用建设标准。经过这一时期的建设,我区农村牧区公路交通落后的面貌逐步得到了改善。

“十五”期间,按照交通部提出的“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的发展要求,我区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三大重点工程之一,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区情实际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两个转变,加大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的投资补贴力度,创造性地建设造价低适用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油(水泥)路。五年间,包括旗县通油路、县际公路通达工程和各地自筹资金建设的乡村公路在内,全区累计完成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投资亿元,新改建县乡公路4.96万公里,新增个乡(镇、苏木)通油路,个行政村(嘎查)通公路。全区乡(镇、苏木)通油路率达到73%,行政村(嘎查)通公路率达到91.5%,分别比九五末提高36和8.7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公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村牧区公路交通建设整体推进速度始终保持了加快发展的态势。五年间共完成农村牧区公路交通建设总投资亿元。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8.37万公里,其中通乡镇(苏木)沥青(水泥)路1.6万公里,通行政村(嘎查)公路5.6万公里,其它农村公路1.1万公里。建成乡镇(苏木)农村客运站个,完成投资2亿元。农村渡口改桥65座延米,完成投资3.9亿元。农村牧区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到年底,全区农村牧区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3.2公里,乡镇(苏木)公路通畅率为99.7%,行政村(嘎查)公路通达率为%。农村牧区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牧区面貌的改变、农牧民的增收、农牧业的增效发挥出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牧区公路发展已经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成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亮点、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亮点,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十二五”期间,嘎查村(场)街巷硬化工程助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变成现实。全区完成硬化个嘎查村(场),街巷建设规模公里。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规模达公里,通油路的行政村个数为个。五年间,农村公路总里程在增加,路的结构也在变化和改善,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高级铺装和其他简易铺装路面的农村公路里程占比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再不用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通过坚实的农村公路涌进乡村,开始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进入“十三五”,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建管护运一个不能少、畅安舒美一个不能缺”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标准、创建目标、考评办法,以及推进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标志标牌配置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达拉特旗、喀喇沁旗、开鲁县被部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农村公路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一是“建好”迈上新台阶。始终坚持以瞄准通村路、建设扶贫路、衔接联网路、疏通旅游路、拓宽小油路和连通林区路等为建设重点,农村牧区公路通畅水平快速提升。近5年,全区累计完成建设投资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嘎查村个。截至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全区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提前3年完成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目标。群众出行和农产品外运更加便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指示精神正在我区不断转化为农村公路富民安邦的生动实践。

二是“管好”实现新突破。按照分级管理原则,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落实主体责任,行业管理有效规范。深化管养体制改革,“十三五”以来,重点推动乡村级公路向乡村的移交,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乡村两级管理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到年底,乡村公路移交里程达到公里,乡村两级设置养护机构达到近个,乡村管养人员达到多人,打开了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的通道。加强质量管理,村村通建设工程实施之初,自治区就首先制定了《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管理办法》等规章,落实旗县政府主体责任和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强化对项目全过程的督导检查。积极推动“四长”负责制,按照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落实以旗县长为总路长,交通运输局长为县道路长、苏木乡长为乡道路长、嘎查村长为村道路长的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并加大考核力度,许多乡村都制定了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促进了群众和社会从“政府部门的路”、“交通部门的路”到“咱乡的路”、“咱村的路”的观念转变。

三是“护好”打开新局面。按照“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要求,全面推动农村公路由“建设优先”向“建养并重”、由“部门统管”向“政府主导”的转变,逐年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动危桥改造、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和指路标志标牌配置等重点工作。近5年,全区累计投入农村牧区公路专项养护资金23.8亿元,改造危桥座,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公里,增设标志标牌块。在全区所有县道和重点乡道实现专业人员常年养护的基础上,一般乡道和村道分别采取乡村集中养护、承包到户、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逐步加强日常养护工作,优良中等以上里程占比达到75%,“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群众参与”的养护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运营好”取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不断向偏远地区延伸,客运发展采取“建成一条,运营一条”的跟进措施,使农村公路客运步入了“建设引领客运,客运紧追建设”的快速发展周期。近5年,全区新建农村牧区客运站16个。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四通八达的农村客运网络。截至年底,全区苏木乡和嘎查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和99.37%。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商务厅、农牧业厅、邮政管理局、供销合作社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交邮合作促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交通运输、供销、邮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推进整合农村牧区物流资源、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县乡村三级农村牧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广大农村牧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正在加快实现。

三国边防公路建设

新巴尔虎右旗边防公路

我区地处祖国北疆,全区12个盟市中有7个分别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边境线东起呼伦贝尔市恩和哈达镇,西至阿拉善盟鄂勒斯特浑迪音额山,长达余千米。边防公路作为国边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治区公路建设中一直处于特殊地位。

40年来,内蒙古交通系统不断加强边防公路建设和交通战备工作,国防交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先后建成航天路、神州路、朱日和基地公路等,在7个盟市组建了11个边防公路机械化养护队,是全国9个陆地边境省市唯一组建专职边防公路养护单位并保留至今的省区。到年底,内蒙古军区所辖边防团全部通油路,85%的边防一线连队通了公路,77%的空军雷达站通沥清水泥路。12个盟市、96个旗县(区)交通战备组织机构建设全部完成,交通战备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化、规范化轨道。成功完成神舟系列飞船回收、部队“跨越洮南·青铜峡”实兵对抗演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90周年阅兵等重大交通保障任务。全区交通战备系统先后有60个单位、名个人受到上级表彰。

四公路运输场站建设

乌兰察布客运总站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国家运输枢纽、区域枢纽、客货站场、口岸站场、农村客货场站建设齐头并进,逐步建成了一个以综合枢纽站场为龙头、等级站场为骨干、农村站场为基础的现代化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全区道路运输站场得到极大改善,设施等级不断提升,运输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全区仅有汽车站92个,大部分汽车站站房及候车室狭小,内部设施比较简单。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开征客运附加费,用于汽车站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极大促进了汽车站场的建设进程。到年,全区汽车客运站数量发展到个。

“九五”期间,全区汽车客运站按照公用型汽车客运站的要求进行建设管理,凡是由公路客运附件费为主投资建设的客运站由管理单位按公用型汽车客运站模式组建独立经济实体经营。客运站的建设逐步实现设备设施自动化、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计算机在客运站的生产调度、售票、检票、结算、问询服务及其内部管理中的应用得到普及。到年底,全区汽车客运站数量发展到个,货运站场数量发展到6个。

“十五”期间,全区交通系统努力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借鉴公路建设“两个转变”的成功经验,多方筹集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站场建设,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全区累计筹集各类资金万元投入站场建设,较“九五”时期投资增加万元,其中88.97%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新建、改建、迁建和扩建客运站个,建成了包头北方物流园区、巴盟陕坝物流园区以及通辽物流园区等一批货运站、物流园区。到年底,全区汽车客运站发展到个,货运站发展到40个。盟市所在地的汽车客运站基本达到一级站标准,67%的旗县所在地汽车站达到二级站标准,14.5%的乡镇建有等级站,遍布全区的客货运输站场网络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区继续加大运输场站投资规模,深入开展运输场站提升改造工程,全区站场面貌大为改观,遍布全区的客货运输站场网络构架基本形成。“十一五”时期,全区累计筹集各类社会资金28亿元投入站场建设,约为“十五”期间投资的4倍。到年底,全区汽车客运站(含简易站)数量达到个,是“十五”的6倍,其中等级站个,是“十五”的2.9倍。全区86%的乡镇建有等级站,较“十五”末提高63个百分点。“十一五”末,全区货运站数量达到58个,较“十五”末增长4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公路枢纽的投资补助限定被打破,我区紧紧围绕“构建畅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目标,以建设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区域性公路客运枢纽布局规划和建设,初步形成与城镇布局相协调、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的公路枢纽站场系统。同时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实行农村客运站点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有效推进了乡镇等级客运站建设。优化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布局,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促进与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的有效对接,形成了层次分明、互动有序的综合运输节点格局。“十二五”期全区公路运输站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到年底,全区建成等级客运站个,简易站和招呼站个,等级货运站82个。12个盟市政府所在地及二连浩特、满洲里口岸均建有一级客运站,全区91.3%的旗县拥有二级及以上客运站,74.4%的乡镇拥有乡镇客运站。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谋划和完善综合运输枢纽网络布局,推动区域性公路客运场站的建设和改造,配套推进城市公交场站建设,实现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顺畅转换。同时加快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区、货运集散地、国际货运中心的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协调建设、枢纽衔接和集疏运配套,着力提高一体化服务水平和集散效率。实行项目储备制度,形成了“建成一批,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局面。到年底,全区共建成等级客运站个,其中,一级站24个,二级站75个,三级站31个,四级站个。建成客运简易站和招呼站个,货运站场和物流园区87个。客运站基本达到功能齐全、服务配套、设施完备,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全区96个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和13个三级客运站的网上售票、电话售票,极大方便了公众出行。未来,我区将持续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努力构建运营规范、服务高效的综合运输枢纽体系。

五水运基础设施及航道建设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属非水网地区,通航期年平均为5个月。全区水域面积约为万公顷,河流总长度公里,重点河流水域主要是额尔古纳河界河公里、黄河内蒙古段公里,分布着乌梁素海、哈素海、岱海、居延海、达赉湖、达里湖等大小湖泊0多个。

改革开放初期,我区水路运输行业十分落后,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差、等级低、布局偏,尤其是内河航道等级普遍较低、质量较差、缺乏维护。经过20世纪80年代恢复性治理,自20世纪90年代步入了以提高等级航道为主的新时期,先后完成了额尔古纳河、嫩江的航道建设规划和航道定级,黄河万家寨库区、呼伦贝尔市嫩江尼尔基库区、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等航运工程顺利完工,呼伦湖海事工作船码头、中俄界河额尔古纳国际边境河安全监管系统、拖轮建造项目支持保障系统相继实施,为水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后,内蒙古水运基础设施及航道建设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到年底,全区共有内河航道.5公里,航道通航里程.8公里,拥有船舶艘,总吨位3.3万吨,渡口27道,浮桥12座、码头68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keleia.com/skljj/8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苏克雷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