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极端来看,我没有,也不想拥有人际关系。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拥有一个人静静发呆的时间,如此而已。然后,在生鲜超市,便利商店,百元商店那小而安全的购物行为中感受一点微小的喜悦,不多作无谓的思考,孤独而忘情地度日。"
——森山大道《迈向另一个国度》
▲
写作和阅读是最广为人知的独处艺术;字里行间散发出的孤独气息,是被期待的,更是被欢迎的。那些被塑造为孤独的角色们,更多的和读者产生一对一的亲密感,而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并没有任何陪伴。这些独行侠们因而成了读者们在小说里的化身:在阅读中,读者因自我代入,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而不是那些在社交场合不善言辞的含羞草;他们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关于独处的故事背景,都设定在一些华丽而繁华的场面中。看来,那些孤独的角色,都能令人惊讶地适应在这些繁华而美丽的景象中,不显违和。
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本期荐书让我们漫游在笔者的字里行间里,读懂孤独,享受孤独。
一
《过于喧嚣的孤独》
[捷克]赫拉巴尔著
杨乐云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推荐理由
▼
赫拉巴尔是以一种回环往复的形式来描述“我”在压力机旁的工作,不断地按动红、绿色按钮,不断往机器里面添加废纸。这种“简单”的重复,与文本简单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更具有冲击力,如潮打空城,日日年年,有一种地久天长的韧性,还有一种野火蔓延的恣肆和天地烧尽的荒芜。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作者简介
▼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法学博士,但他一生,却如信仰和爱情一样生活在艰辛的社会底层,沐浴着底层生活发出的微光。为了捡拾到“时代垃圾堆”上珍珠般闪烁的小人物的美好心灵,作家服过兵役,从事过包括私人公证处助理、仓库管理员、火车站调度员、基金会保险代理员、推销员、钢铁厂工人、废纸回收站打包工、剧院布景工等等许多工作。直到四十九岁,他的第一部作品才得以出版。
作家同其作品,在捷克家喻户晓,广泛受到各个阶层读者的喜爱。他的小说同改编的戏剧、电影作品,在国内外数十次获奖,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柏林电影节金奖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story。三十五年来我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三十五年中我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辞典——在此期间我用压力机处理掉的这类辞典无疑已有三吨重,我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侧一侧,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我的学识是在无意中获得的,实际上我很难分辨哪些思想属于我本人,来自我自己的大脑,哪些来自书本,因此三十五年来我同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处和谐,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每一个月,我平均用压力机处理两吨重的书籍,为了找到足够的力量来从事这项神圣的劳动,三十五年中我喝下的啤酒就是灌满一个五十米长的游泳池、一大片圣诞鲤鱼的养鱼塘也绰绰有馀了
......
二
《人间失格》
[日]太宰治著
李欣欣,游绣月,沈曼雯等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
▼
一部残酷而永恒的青春文学。只是,在迷茫的灵魂破碎之后,有人选择在喧嚣中继续生命,而太宰治诗意地离去了。从他的作品中,你可以读懂曾经的彷徨与绝望,看到我们内心那个懦弱而又渴望实现的自我。
▽▽▽
内容简介
●
收录《人间失格》、《阴火》、《奔跑吧!梅勒斯》等太宰治诸多名篇。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由序、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记共五个部分构成,其中序和后记以作者口吻叙说,三个手札则以主人公叶藏的口吻叙述。主人公叶藏胆小懦弱,惧怕世间的情感,不了解人类复杂的思想,继而通过搞笑取乐别人,隐藏真实的自己。后来发现饮酒作乐似乎更能逃避这个世界,于是终日放浪形骸,通过酒精、药物、女人来麻痹自己,最终走向毁灭。他被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所折磨,终其一生都在自我厌倦下寻求爱,逃避爱,最后只能毁灭自己。
作者简介
▼
太宰治(-)
本名津岛修治,青森县人,父亲津岛原右卫门曾任众议院议员和贵族院议员,经营银行、铁路。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思想消沉、幻灭,不满现实的人生,几度自杀未果。一九三五年,他的短篇《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奖,后因出版多部带有哀切的抒情作品而深受注目。一九三九年,他的《女生徒》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一九四八年,他以《如是我闻》再度震惊文坛,并开始创作《人间失格》,书成之后,旋即投水自杀,结束了其灿烂多感而又凄美悲凉的一生。
▽▽▽
序曲
我曾经见过这个男人的三张照片。第一张应是那男子的孩提时期吧!或可推测为十岁前后的照片。被一群女生环绕着(可以想象这是他的姐妹和堂姐妹们),站在庭院池塘的旁边,穿着皱巴巴的条纹裤子,头向左边微倾三十度左右,是张笑得很丑的照片。丑?然而,钝感的人们(也就是那些对美丑毫不关心的人)或许会面无表情似的谄媚道:“好可爱的小少爷啊!”虽然这听起来并不像净是空壳子的恭维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人所谓的“可爱”,在那小孩的笑容中并不是找不到的,但哪怕只是略微受过美丑训练的人们,看一眼就会马上露出颇为不悦的表情,喃喃自语道:“多么令人讨厌的小孩!”甚至会用拂去身上毛毛虫的手势,随手把那张照片扔在一旁。不知为何,那个小孩的笑脸愈仔细看愈会心生厌恶之感。那根本不是张笑脸,这个孩子没有丝毫的笑容,证据在于这孩子是将一双手紧紧握成拳头而站立着。人是不会边紧握着拳头边笑的,只有猴子会,那是猴子的笑脸。更有丑陋的皱纹布满了整张脸,表情奇妙、猥琐,让人不禁恶心,竟脱口而出:“这个满脸皱巴巴的小鬼。”我从未见过表情如此诡异的小孩。
......
三
《质数的孤独》
[意]乔尔达诺著
文铮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荐理由
▼
在所有比1大的整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不能被其他任何自然数整除。他们就是这样一对孪生质数,孤独而失落,虽然接近,却不能真正触到对方。
▽▽▽
内容简介
●
意大利八〇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本书讲述马蒂亚是一个年轻的数学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质数中的一个,而中学同学爱丽丝正是他的孪生质数。他们都有痛苦的过往,同样孤独,同样无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从少年到成年,他们的生命不断交叉,努力消除存在于彼此间障碍,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就像孪生质数,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
作者简介
▼
作者:保罗·乔尔达诺
生于年,粒子物理学博士。《质数的孤独》是他的处女作,一经出版,就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
译者:文铮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副教授,译有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利玛窦书信集》。
▽▽▽
爱丽丝和马蒂亚之间的一些问题是别人先发现的,他们有所察觉已经是很多年以后了。他们牵着手走进客厅,脸上没有笑容,视线的轨迹也不一样,他们的身体像是通过胳膊与手指的接触而彼此相互作用的轴承。
他们的头发有着明显的反差:爱丽丝的头发是浅色的,衬托着她那过于苍白的面部皮肤,马蒂亚的头发则是深色的,蓬乱地垂着,遮住了他黑色的眼睛,使他的双眼消失在那稍稍弯曲的眉弓下面。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共同空间,在这里似乎应有尽有,而空气静止,不受外界的干扰。
第二天十点课间的时候,她们在学校里转来转去,准备为爱丽丝找个男朋友。薇奥拉打发掉嘉达她们几个,说要和爱丽丝去办点事,于是那三个女孩看着薇奥拉和她的新朋友手牵手地走出了教室。
......
四
《心是孤独的猎手》
[美]卡森·麦卡勒斯著
陈笑黎译
上海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
▼
对把拉屎当作人生头三大事星人来说,这本书还蛮重要的。
▽▽▽
内容简介
●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作者简介
▼
卡森·麦卡勒斯
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年2月19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Columbus。29岁后瘫痪。著有《心是孤独的猎手》、《婚礼的成员》、《黄金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等小说作品。年9月29日麦卡勒斯在纽约州的Nyack去世,时年50岁。
译者:林皎碧
淡江大学东语系毕业,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硕士,专攻日本近代文学。译文散见于《艺术家》等杂志;译作有《旅行之王》《厕所大不同》《日本名画散步》《幸福的暗影——波那尔》等。
▽▽▽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每天清早,他们从住所出来,手挽手地走在去上班的路上。两个伙伴很不一样。带路的是那个非常肥胖、迷迷糊糊的希腊人。夏天,他出门时总是穿着黄色或绿色T恤——前摆被他胡乱地塞进裤子里,后摆松散地垂着。天冷一些的时候,他就在衬衫外面套上松松垮垮的灰毛衣。他的脸圆圆、油油的,眼皮半开半闭,弯曲的嘴唇划出温柔而呆滞的笑容。另一个哑巴是高个,眼睛里透出敏捷和智慧。他穿得很朴素,总是一尘不染。
每天早晨,两个伙伴静静地走在一起,到小镇的主街时,他们会在一家果品店外的人行道上停下来。这个希腊人斯皮诺思·安东尼帕罗斯的表兄是果品店的老板,安东尼帕罗斯为他打工:做糖果和蜜饯,把水果从箱子里卸下来,清扫商店。每次分手前,那个瘦高的哑巴约翰·辛格,总是将手放在伙伴的胳膊上,定定地看一两秒伙伴的脸,转身离开。道别之后,辛格一个人过了马路,走向他工作的珠宝店——他是银器雕刻工。
......
五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著
范晔译
南海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
▼
《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达到了顶峰。这部小说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
▽▽▽
内容简介
●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界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
▼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年出版《百年孤独》。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每年三月,衣衫褴楼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他们首先带来的是磁铁。
.....
六
《孤独小说家》
[日]石田衣良著
杨恋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推荐理由
▼
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小说家青田耕平和儿子小驰生活在一起。耕平出道十年,寂寂无名,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加印。另一方面,三年前,耕平的妻子因为不可思议的交通事故而去世。“那真的是事故吗”,深深困扰着他。尽管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坚守梦想。
▽▽▽
内容简介
●
讲述了一个为梦想奋斗十年的小说家终于成功的暖心故事。黑暗、绝望的时候,正是你离梦想更近的时候。你只需要再站起来一次。
作者简介
▼
石田衣良
日本当代知名的作家之一,第届直木奖得主。年出生于东京,成蹊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凭借《池袋西口公园》跃升为日本当代极具人气的男作家,年又以《十四岁》摘得日本文坛至高荣誉的直木奖。
在日本文坛,他是与司马辽太郎、宫部美雪、东野圭吾比肩的中坚作家。
▽▽▽
“接下来是说给老爸,不对,给耕平的。十年后,你还是会在写小说吗?虽然你会叹气说卖不出去啊,但我希望你知道,我始终都是最爱你小说的粉丝。你所做的工作,正是我最大的幸福,所以,即使你成了大畅销作家,也要好好地写出好的小说来。还有还有,如果十年后我变得满身赘肉,你也不可以嫌弃我喔。因为就算你中年发福、头发稀疏、老眼昏花,我也一定还是你的粉丝。”久荣的身后,夕阳尽情地燃烧着。云朵边缘像是流淌着熔融的黄金一般鲜艳无比。妻子遗留在录像中的身影,就像她此时此刻正坐在眼前的阳台上一样新鲜而清晰。久荣真的已经死了么?重复过无数遍的疑问再一次掠过耕平的脑海。有那么一瞬间,久荣蹙着眉,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声调也降低了一个八度。
......
七
《爱与孤独》
周国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这一套《周国平散文经典》精选了作者优秀的散文作品,按照主题分为四卷,周国平称其为“历年来编选得最好的”版本。
▽▽▽
内容简介
●
大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之说,周国平的散文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
作者简介
▼
周国平
一九四五年生于上海,一九六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主要译著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
这是一封读者来信,从一家杂志社转来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这很平常。我不经意地拆开了信封。可是,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颤栗了。
请允许我把这封不长的信抄录在这里——
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记住你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读》,上面有一篇写孩子的或者是写给孩子的文章,是印刷体却另有一种纤柔之感,觉得您这个男人的面孔很别样。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
-END-
近期热门回顾
▼
解精神之馋,慰口腹之欲
言·雅第一季
一个人的25年战地摄影路,会有多难走?
你准备穿什么衣服去参加公司年会?
碎语
欢迎来GAO
这是一篇灰常严肃的征稿启事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