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苏克雷  > 苏克雷发展 > 正文 > 正文

百年孤独如果孤独有解药,唯有平静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3/27 14:54:36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就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作为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以及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自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影响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马尔克斯也因《百年孤独》,在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想,并不仅仅因为它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读或者不读,经典就在那里。

作品所反映和揭露的社会现实问题,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

纵然时代有差异、国别有差异,而人类的孤独是相通的。

《百年孤独》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小至一个家族成员与孤独的抗争,大到整个拉丁美洲涣散、封闭、压抑的现实氛围,个体渺如微尘,愈对抗,愈无助,愈孤独。

而当代人的孤独,近乎充斥于各种电子产品、职业竞争压力、社会及家庭负担中;老年人又面临与社会大环境相脱节、子女多不在身边的孤独问题。

孤独,一种人人皆有的情绪,它不能被对抗、不能被消除,唯有与之和平共处,才能找回真正的平静。

01

没有马尔克斯,也就没有《百年孤独》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麦家曾这样评价道:“二十世纪后半叶,如果世界只有一个作家,就是马尔克斯;如果只有一本书,就是《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于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

五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年出版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年出版《霍乱时期的爱情》;年出版了《迷宫中的将军》。

马尔克斯擅长将幻想与现实巧妙结合,即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真事隐去”,用魔幻的、离奇的手法,或反映、或体现、或暗示社会现实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人生和世界。以《百年孤独》为其典型代表。

02

马孔多,见证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起、没落

《百年孤独》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人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其实也暗示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刻画出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也可以说是拉美历史文化的缩影(以小见大)。

作者意在向读者揭示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所处的社会现状及氛围,集封闭、落后、腐败和独裁于一体,孤独感是民族的,也是个人的,在社会现实的笼罩下,个体内心充斥着无法排解的孤独,与之对抗、共存,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布恩迪亚家族中,男性成员或死于非命(战争、暴力),或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中,孤独犹如一种宿命般的存在,活着就要准备接受孤独的考验,那些逃掉暴力劫数的人,却逃不出“孤独”。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一生被迫发动32场战争,与17个女人生下17个孩子。(许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成为“战神”般的存在以后,每到一处,当地人为延续优良血统,会将女子送到布恩迪亚上校面前。)

女性成员以乌尔苏拉为代表,她见证了整个家族六代人的兴衰,是家族中凝聚力存在的象征,直到老年失明,她也仍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孤独,维系着家族最后的希望。

布恩迪亚家族承受着被诅咒般的命运,正如他们一直在沿用“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这个名字,也意味着孤独如这个名字般,伴随着整个家族始末。

以羊皮卷手稿为线索,而家族的秘密最终被成功破译,也意味着整个家族的没落。

家族中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诅咒应验,家族彻底被毁,孤独终结。

与此同时,一座镜像之城,或蜃景之城,随飓风而逝,好像从未出现过一样。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也不会第二次在大地上出现。

03

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是成长

乌尔苏拉

作为整个布恩迪亚家族命脉的统领者,乌尔苏拉始终在积极地融入生活、自觉自愿地改造生活。

而年迈的老祖母,也没能摆脱孤独的宿命。

暮年失明,记忆衰退,连自己的年岁都已忘记;尽管双手颤抖得越来越明显,双脚也越来越沉重,她却显得更加忙碌。

与其说是忙碌,不如说是用忙碌对抗孤独。

她能在黑暗的房子里穿针缝扣,知道牛奶何时会煮沸,对所有物品的位置了如指掌,以至于有时连她自己,都忘记自己已经失明。

晚年无法穿透的孤独中,她获得了非凡的洞察力,能察觉到家中任何不起眼的小事,也第一次看清了过去因忙碌而忽略的真相。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本在童年时期与兄长何塞·阿尔卡蒂奥有许多话题,哥哥却在某天随吉卜赛女郎离开,下落不明。

他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父亲的炼金器具中,在作坊里制作小金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直到遇见雷梅黛丝,被她的美丽、纯真所吸引,奥雷里亚诺发觉自己坠入爱河,生命重新焕发出活力。

可惜好景不长,偏偏是雷梅黛丝,成为阿玛兰妲和丽贝卡爱情斗争的牺牲品,这对于奥雷利亚诺是十分沉重的打击。

他又重新回到了孤独中,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

投身革命,成为他人生的又一大转折点。

20年间,他被迫发动了32场战争,逃过14次暗杀、73次伏击和1次枪决。

而战争也未能排遣孤独,他逐渐厌倦了战事无常,大权独揽却在孤独中迷失方向,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

他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堕入世俗之欢,先后有17个女人为他生下17个孩子。

“每到一处,他总能见到那些少年用和他一模一样的眼睛望着他,用和他一模一样的声音同他说话,向他致意时的警惕神色和回应他时的神色一般无二,并且都自称是他的儿子。他感觉自己被分裂,被重复,从未这般孤独。”

在世俗中耽搁了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晚年的布恩迪亚上校,逐渐失去了与家国世界的联系,待在作坊里足不出户,制作小金鱼。

他每日重复同样的工作,用小金鱼换来金币,再将金币打磨成小金鱼,如此循环,沉浸在反复熔铸小金鱼的简单的快乐中。

他在乎的不是生意,而是干活本身。

“这门精密打磨手艺极其耗费心神,令他在短时间内比在整个战争年代衰老得更甚。不变的坐姿令他脊柱变形,精确到毫米的工艺使他视力受损,但不容丝毫分心的专注让他获得了心灵的平静。”

阿玛兰妲

本都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她们的友谊却败给一个“情”字。

情窦初开的阿玛兰妲,与丽贝卡喜欢上了同一个人,而此人与丽贝卡两情相悦,阿玛兰妲因妒生恨,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们在一起。

“往日的推心置腹已经一去不返,同谋和交流变成敌意与缄默。”

期间无心插柳,间接害死了雷梅黛丝。

何塞·阿尔卡蒂奥回归家庭,丽贝卡移情别恋,阿玛兰妲本可以去选择爱情,而愧疚与不安却使她退缩,此后手戴黑纱,一生在孤独与纠结中度过。

晚年她给自己亲手做寿衣,织了又拆,拆了又织,这孤独没来由,长廊里空余自己的身影。

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

阿玛兰妲晚年的爱慕者之一,他曾躲过3次暗杀,5次受伤大难不死,身经百战都安然无恙,却败给了虚无的等待,晚景凄凉,最终在一间借来的光线昏暗的屋子里,度过了最后的孤苦时光。

……

04

如果孤独有解药,能与之和解的,唯有生命本身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了,却无从止渴,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百年孤独》谱写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命运,以悲剧终结的故事看似讽刺,却折射出许多深意:

孤独本就是人生的常态,只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孤独的感受不同、排遣孤独的方式不同。

与其在对抗中蹉跎,不如学会享受孤独,与内心达成和解,让生命重获平静。

正如最后放下权力与荣耀,重新回到小作坊、制作小金鱼的布恩迪亚上校,他从专注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也约略懂得了,晚年幸福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

*end*

作者:素履,一个喜欢文字的90后,通过阅读与书写,逐渐找到人生目的~

#孤独#悟透了杨绛先生这8句话,人生就不迷茫了随笔|初冬遇见《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高效能人士普遍看好《认知觉醒》: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在轮下》:过度的驱使和干预,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keleia.com/sklfz/10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苏克雷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